本报讯(记者 崔鲸涛) 北京时间8月12日9时,随着AT断面最后一个站位的作业结束,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队完成了我国北极科考首次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所开展的海洋水文与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多学科综合环境考察。
  第五次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马德毅表示,作为全球热盐环流(全球海洋输送带)的“开关”,北大西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洋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作为我国北极考察新增的考察区域,此次考察队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完成了2个断面的17个站位的科学考察工作,获得了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填补了我国对该区域环境研究的空白,使我国对极地海洋和气候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为期9天的科学考察中,考察队还完成了大型海气耦合浮标系统在挪威海的布放作业,大浮标的成功布放将能够满足“十二五”期间多个国家科研项目的需求,并将长期为中国乃至国际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业务化提供北极涛动核心区的实时观测数据。此外,还首次实现了对最新生成大洋底层水的直接观测,并开展了上层海洋湍混合观测;在地质取样方面,首次通过对北大西洋中脊水深、重力、磁力和人工地震的调查,来反演北大西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地壳厚度、磁化强度和断层形态,研究海洋地壳和海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水体地质化学方面,在我国北极科考中首次开展了硝酸盐上层刨面观测,获取了上层海洋连续的硝酸盐垂向剖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