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崔鲸涛

 

  已进入盛夏的北冰洋,正处于海冰消融期,即便是到了北纬85度以北的地区,海面上仍能看到大片的清水区。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随“雪龙”船一直向北挺进,以期找到面积足够大、硬度足够强的浮冰进行短期冰站科学考察。
  “雪龙”船船时8月29日13时(北京时间8月29日17时),第五次北极考察队在北纬86°48′、 东经120°15′的海面上找到了适合冰站作业的浮冰,这是本次北极考察进行的第一个短期冰站作业。
  13时30分,室外温度降至零下4摄氏度左右,阴沉的天空中飘起雪花,风吹在脸上犹如同刀割一般。风雪中,20多名考察队员穿好防寒服,系好救生衣,带上一箱箱的仪器设备,乘坐“黄河”艇前往浮冰。
  14时,在船的右舷侧,冰站作业组在水深4300多米的海域处登上了一块200米×200米的大块浮冰。冰面上覆盖有大约5厘米~11厘米的雪,多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淡蓝色的融池点缀在浮冰上。
考察队员依次从“黄河”艇踏上冰面,眼尖的队员看到了一只海豹从海水中冒了个头又潜了下去。有海豹就可能遇到北极熊,两名防熊队员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紧盯着浮冰的四周进行瞭望。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在冰上行走,虽然冰面看着还很坚硬,但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正在消融的海冰上,鞋子一下子就陷入冰水之中。“对于我们作业来说,这块浮冰并不是很理想,它的平均厚度也就1.1米左右,勉强达标,面积也不算很大,目前北极地区的海冰消融得很快,冰面很稀疏,因此在冰站上作业要更加小心谨慎。”此次上冰作业的雷瑞波博士说道。
  随即,考察队员陆续在各自的作业面上开展科考作业。有的在测量冰面光照反射率,有的在钻取冰芯,有的在实施大气观测,还有的队员趴在寒冷的冰雪上,测量融池的面积、温度、含盐量,等等。据悉,此次短期冰站共有海冰物理、海冰光学、海冰生态和海冰大气4个作业小组共26人参加了作业。
  北极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过去30多年的连续观测研究证明,北极地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海冰覆盖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因此,在北极考察过程中建立冰站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观测显得尤为重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何剑锋介绍说,此次北极科考只开展短期冰站的科学考察,计划实施6次。
  在3个小时的冰站作业期间,共完成了40米冰原剖面和5个100米冰下CTD剖面测量,采集了48根冰芯和40升冰下水样,布放了2枚海冰浮标。晚上17时,最后一批作业队员带着仪器设备和获取的样品,乘坐“黄河”艇安全返回“雪龙”船。“雪龙”船继续向北挺进,寻找下一个适合作业的短期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