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九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暨2017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广西北海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联合主办,主题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策略、措施与实践”。
      20日上午的论坛开幕式上,6位海洋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涉及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技等话题作了报告。

 

专家简介

      李家彪,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专业委员会(ISO 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主席,国际大陆边缘科学组织(InterMAGIN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科学评估工作组(SEP)专家、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边缘海两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主持完成《海洋调查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共11部分)。
 

 采访摘编 

 
记者:边缘海地质研究对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何意义?
李家彪:边缘海地质研究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海洋研究增多,边缘海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边缘海作为我国海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地缘、范围和权利界定方面有其独特性。特别是在经济资源、军事安全、主权及政治等方面有重要战略意义。
 
记者: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大洋中脊调查研究工作。我国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递交全球第一份硫化物矿区申请以后,相关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
李家彪:中国是2005年进入大洋中脊硫化物矿区研究领域。其背景是正好是郑和下西洋300周年。那时候,我们的科学家开始思考,在海洋的什么领域,我们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家把眼光放在了离大陆最远的区域,即大洋中脊。在这个区域,全球的调查都很少。通过深入研究,在这个区域发现了人类大量未知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现象,比如人类不熟知的,不靠光合作用生长的生态系统。硫化物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现的典型资源。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第一次开辟了洋中脊的硫化物研究工作。中国科研人员持续每年在世界洋区开展研究工作,最后把目光聚焦到了西南印度洋海域。此前,其它国家并不看好这片海域。但我国科研人员经过研究,认为这片海域比较特殊,很有可能形成沉矿。同时,我们又进行了大量海底管理规则的研究,包括在规则的修改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规则通过的第二天,我们就在全球率先提交了第一份硫化物矿区申请,目前进入到了投资开发阶段。也表明我国的硫化物研究工作从并跑,进入领跑阶段。
 
记者:中国大陆架划界技术理论体系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李家彪:大陆架划界和其他海洋领域划界有所不同。有的划界是通过谈判,有的是通过等分的原则来完成。如有重叠,则通过均分的原则。这些工作,大多数是测绘领域的工作。大陆架划界是在200海里以外公海区域,划定一部分区域归相关国家管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必须通过科学证据来提交议案,给专门的委员会审议。
我国从2000年启动大陆架划界专项工作。我国在大陆架划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提交的议案也得到了联合国相关委员会与会评审专家的肯定。
目前,我们这项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存在大量的大陆架划界问题。他们积极邀请我国专家对其进行划界的支持和合作工作。这也是我国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援助的比较有特色的一部分工作。
 
记者:为何要建立海洋调查的技术标准体系?它在海洋各领域的应用如何?
李家彪:标准化是所有科学活动的规范。如果在海洋研究中采集的数据是不可重复和不可对比的,这种数据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海洋调查不可能靠一部分人来完成。技术标准就是为了规范所有技术产品产出的。在标准化领域,我国的海域调查工作非常庞大繁杂,如权益维护、灾害防治、资源调查等工作等,标准化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规范标准,如大陆架划界等工作,相关的材料才能为联合国相关机构所接受采用。
 
 
 
 
(杨子健  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