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派记者 崔鲸涛)9月5日,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队驶离北纬80°,向南进入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低纬海域开展科考作业。至此,本次北极考察在北极中心区的综合海洋考察全部完成,这是历次北极考察中在北冰洋中心区开展的跨度最大、穿越冰区路径最长、考察项目最多、任务最重的一次科学考察。
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马德毅表示,因北冰洋中心区常年为冰雪覆盖,需要较强的后勤保障作为支持,所以说目前国内外对该区域的实施考察的频次和覆盖范围均较小,此次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队穿越该区域实施作业,将进一步补充北冰洋中心区的全球数据库。至此,本次北极科考已基本实现我国首次对北冰洋大西洋扇区、中心区和太平洋扇区实施的多学科准同步观测的目标。
实现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学科同步综合考察
马德毅介绍说,此次考察队在北纬80°以北,东经120°21′至西经169°00′的北冰洋中心海域,开展了6个冰站作业和10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考察,首次实现了对包括阿蒙森海盆、马克洛夫海盆、加拿大海盆、罗姆诺索夫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阿尔法海脊在内的北冰洋中心区多学科同步综合海洋考察,航行路线东西跨越180个经度,走航测线长达3000公里,设定定点观测站10个(冰站6个),走航观测站近100个。
获得北冰洋中心区海冰变化最新资料
本次考察队完成了6个短期冰站的多学科同步观测、样品采集和8个站点的自动观测设备布放,获得了北冰洋中心区海冰变化最新资料。其中,完成了64个位点的海冰光学观测、245米冰厚测线测量、55个位点的冰厚和积雪厚度测量;采集了总长286米的209根完整冰芯以及180升冰表融池和冰下分层水样;施放了6个探空仪,探测高度均超过10000米。同时,成功布放了1套极地长期自动气象观测系统、5套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8套海冰漂移浮标,获得海冰密集度航拍照片1380张,安全完成了全部作业计划。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拉普捷夫海以北的北冰洋中心海域开展气-冰-海-生多学科冰基协同观测,对于深入了解北冰洋夏季中心区的海冰消融特征、气-冰-海相互作用以及生态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马德毅说。
开展定点综合观测首次观测海底热流
马德毅告诉记者,在北冰洋中心区,考察队以“雪龙”船为平台,完成了10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观测。其中有6个站位进行了CTD剖面观测与水体采集,有5个站位开展了柱状沉积物取样,有4个站位进行了多联网大深度生物取样、有6个站位完成了上层海洋垂直网的生物取样、有2个站位开展了大体积过滤,并在进行海底沉积物采样的同时完成了2个站位的海底热流观测。其中,海底热流观测在我国极地科考中尚属首次。